朱元璋敢对功臣大开杀戒 朱棣为何不敢杀功臣
中文名:朱棣(1360~1424)别称:明成祖,永乐大帝国籍:中国明朝民族:汉族出生地:应天(今江苏南京)出生日期:1360年5月2日(庚子年)逝世日期:1424年8月12日主要成就:编修《永乐大典》,经营东北;派郑和下西洋,占领安南,五征漠北代表作品:《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诗》在位时间:1402年至1424年庙号: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年号:永乐 陵墓:长陵前任:朱允炆(明惠宗)继任:朱高炽(明仁宗)
姓 名:朱元璋(1328.10.21~1398.6.24)别 名:重八兴宗国瑞国 籍:中国明朝民 族:汉族出生地: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出生日期:1328年10月21日(戊辰年)逝世日期:1398年6月24日职 业:皇帝主要作品《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御制皇陵碑》《周颠仙人传》等主要成就:推翻蒙元统治,恢复华夏政权;结束民族压迫,恢复民族平等;剿灭群雄,驱逐胡元,建立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确立一世一元制;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开创洪武之治;重视文化教育,整顿吏治;恢复朝贡体系,提出“不征之国”即位地点:应天(南京)在位时间:1368年1月23日—1398年6月24日即位年龄:40岁在位时间:31年享 年:71岁庙 号:太祖谥 号:高皇帝年 号:洪武陵 寝:明孝陵
对朱元璋敢杀功臣,为何朱棣称帝后,却不敢杀功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古史亭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自古以来,但凡开国功臣,大多数晚年下场都很悲惨,要么是被统治者害死,要么因为长年血战沙场,留下一身伤痕,晚年生不如死,少有能有逃过一死的功臣,其中杀功臣最厉害的皇帝,当属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
朱元璋称帝后,在短短二十多年内,便将昔日跟随自己打天下的34位开国功臣,杀剩下4位,其手段血腥残忍,牵连数万条人命,可谓是让后世者震惊,这一起杀功臣的案例也被世人称为“胡蓝之狱”。
朱元璋敢对功臣大开杀戒,为何他的儿子朱棣,却不敢杀功臣呢?公元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历经四年的战争,朱棣成功夺取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
随着靖难之役的胜利,大多数跟随明成祖朱棣的开国功臣,整日也开始惶恐不安,毕竟前有朱元璋大杀功臣,谁也不知道明成祖朱棣继位后,会不会效仿自己父亲的举动。
然而令世人没想到的是,朱棣称帝23年,不仅没杀功臣,反而对开国功臣还很好,这一反常举动,也让后世很多人不理解,其实这个原因也很简单。
朱元璋杀功臣,是为了中央皇权的隆固,以胡惟庸为例,胡惟庸是明初宰相,明初中书省是朝廷权力最大的一个机构,甚至权力还比皇帝还大。
皇帝要发布任何旨意,都要通过中书省宰相的阅览,如果皇帝的旨意是损害到朝廷和百姓的利益,中书省可以驳回,那么皇帝的旨意是发不出的,如果皇帝的旨意不通过中书省,私下发布出去,底下的大臣也不会认同。
因为这个制度是从汉朝延续到明初,当然权力的分散也有好处,这样可以避免皇帝胡作非为,让国家的统治更加稳固。
但朱元璋是一个对权力极其看重的帝王,又怎么会允许有这样一个机构来分散自己的权力,为了废除这个制度,朱元璋才会对胡惟庸这个开国功臣下手,要是不杀了胡惟庸这个宰相,朱元璋是无法废除中书省这个机构的,皇权跟相权的争斗,才是朱元璋杀功臣的根本原因。
朱棣之所以不敢效仿父亲朱元璋杀功臣的举动,一是朱棣的皇位,并不是通过合法继承的,在封建社会以仁孝治天下的理念影响下,朱棣这种抢夺侄子皇位的行为,在很多读书人眼里,这无疑是大逆不道。
其中反对朱棣最出名的读书人叫做方孝孺,朱棣为了杀鸡儆猴,创造了一种惨无人道的刑罚诛十族。
据明朝钱士升的《皇明表忠记》记载:“孝孺十族之诛,有以激之也。愈激愈杀,愈杀愈激,至于断舌碎骨,湛宗燔墓而不顾。根据记载总共杀了七天,共杀873人。
在朱棣这种针对建文帝旧臣和读书人的高压政策下,大多数人虽表面上不敢反对朱棣的统治,但暗地里却对朱棣极其痛恨,因此朱棣这个时候是绝对不敢杀功臣的。
因为朱棣唯一能够信任的大臣只有这些开国功臣,毕竟这些开国功臣他们的利益跟朱棣一致,朱棣继位后,他们荣华富贵享不尽,要是朱棣被人推翻,第一个死的绝对是这些开国功臣。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造成了永乐时期,朱棣不仅没有杀功臣,反而对他们很好的现象,敌人的存在有时候也是一种好事,因为有了敌人,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才会重视这些跟随自己的心腹。
参考资料:《皇明表忠记》《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