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因何而死?张居正死后的下场是?
中文名:朱翊钧(1563年~1620年)别称:明神宗,万历皇帝国 籍:明朝民 族:汉族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563年8月27日(嘉靖四十二年)逝世日期:1620年7月21日(万历四十八年)主要成就:开创“万历中兴”的局面;进行了“万历三大征”在位时间:1572年7月19日-1620年8月18日庙 号:神宗年 号:万历谥 号:显皇帝陵 墓:定陵前 任:朱载坖(隆庆皇帝)继 任:朱常洛(明光宗)
中文名:张居正别 名:张叔大、张白圭、张江陵、张太岳国 籍:中国明朝字 号:字叔大,太岳出生地:湖广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出生日期:1525年(乙酉年)逝世日期:1582年(壬午年)职 业: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主 要成就:与高拱促成隆庆和议;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巩固边防代 表作品:《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四书集注直解》官职:内阁首辅,太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 谥 号:文忠追 赠:上柱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古史亭带来了一篇关于万历皇帝恩师:张居正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1572年(隆庆六年)7月5日,明隆庆帝明朱载垕病逝。他生前依靠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尽力辅佐,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海内外得到大治,史称隆庆新政,但后期因沉迷媚药,服用助兴,致使政事荒废,留给十岁幼帝及其寡母李太后的,是入不敷出的财政,纷争不已的内阁。
平民出身的李太后,起用张居正辅政,全权委托其代行父母之教,精干强势的张居正成立“救火队长”。他首先笼络好忠心耿耿的太监冯保,再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神宗才得以安享太平盛世。但是,在这位“救火队长”死后仅仅一年,神宗就翻脸不认人,保守势力迅速复辟。张家被抄家充军,十年改革成果一夜间被否定,正所谓“人亡政息”。难道张居正的新政真的有问题?
按理说,万历帝是张居正新政的最大受益者。张居正在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而张本人也成为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大臣,不过“功高震主”。幼时的万历还没有意识到权力所能带来的乐趣,随着年岁增长,享乐的欲望,越来越刺激他要巩固权力。当权力遭遇危机时,万历可能竭力支持改革,暂时抑制贪欲;一旦改革成功,缓解危机后,其内心深处的欲望又开始膨胀,可能促其废除改革。
其次,张居正的君主观与万历帝的主观相违背。张居正希望万历成为一代为民造福的“圣君”,想融合儒道两家节制君主以达到君臣共治、君民互利。如他为神宗小时候编写的启蒙读物《帝鉴图说》中就有“天下可以一人主之,不可以一人治之”等,想通过他律来影响皇帝的自律。
而万历帝却没能领会太傅的一片苦心,他脑子里只有“天下是我的,我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再次,张居正改革时,打着“法祖”的旗号,也就是借助祖先威势推行改革。他所绘制的蓝图,只是在大明开国之初的法制基础上,对某些法制法规实施改进,以调解矛盾,缓解危机。实际上,这种改革并没有触及利益的根本,不可能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民众全力支持。如一些文人在书院中讲学、发表政见、抨击时弊成为时尚,这对于专制集权的朝廷,无异于离心之力。万历八年,张居正以严令拆毁天下书院,禁止讲学,消弭闲言浮议,实行思想一统。
张居正在位时,那些豪强权贵摄于权威,不敢造次,一旦他们认为的权威不见了,就会群而攻击。
此外,张居正失察用人。当然,不能否认,张居正能改革成功,还是他能“笼络”一批得心应手的人才,不过这些一般都是技术人才,而非政治家。
为打击豪强,张居正曾大力支持海瑞,但当上首辅后,就将他丢在一旁。对于身边的两个副手张四维、申时行,也没有收为己用,要知道他们可是居六部之上的内阁重臣,主导政务的政治家啊!在张居正死后,两人相继掌权,随即反对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