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名人及人物故事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科普

康熙削藩是吴三桂不造反的话 吴三桂最后能善终吗

2025-10-07

康熙削藩是吴三桂不造反的话 吴三桂最后能善终吗

本名:吴三桂 字号:字长伯,一字月所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辽东 出生时间:1612年6月8日 去世时间:1678年10月2日 主要作品:《喝火令》 主要成就:明末镇守山海关,康熙年间发动全国性叛乱、建立政权 爵位:平西伯(明)、平西王(清) 建立政权:吴周 庙号:太祖 谥号: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 年号:昭武 官职:明辽东总兵、清平西大将军

康熙削藩是吴三桂不造反的话 吴三桂最后能善终吗

中文名:爱新觉罗·玄烨 外文名:The Kangxi Emperor;Kayser King 别名:康熙帝;恩赫阿木古朗汗 国籍:中国(清朝) 民族:满族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景仁宫 出生日期: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 逝世日期: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 职业:皇帝、政治家、战略家 主要成就:蠲免赋税、发展经济
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主要成就:收复台湾,开府设县
抵制沙俄侵略,大败准噶尔汗国
编修文化典籍
代表作品:《御制道德经讲义序》、《四书讲疏义序》、《庭训格言》等 年号:康熙 庙号:圣祖 陵墓:景陵 前任: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 后任: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 在位时间:1661年—1722年

对康熙和吴三桂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古史亭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康熙决心削藩时,吴三桂不起兵反叛清代,他能得以善终吗?

皇太极登基之初,就在刻意打压掌权的几大贝勒。但因皇太极早逝,多尔衮、济尔哈朗等人又成为后金掌权的亲王。满清入关后,开始进入顺治统治时期,此时亲王掌权的局面再度被更改{随着多尔衮故去}。满清入关前,统治形势较为松散,随之亲王掌权的局面是可以被汗王接受的。但满清入关后,顺治、康熙两任帝王都开始有意集中皇权,而异姓王就是集中皇权的最大妨碍。

满清入关之际面对的形势是怎样的呢?百姓抗拒满族入关统治中原,地方上有张献忠李自成等起义军在作乱,吴三桂率领的关宁铁骑,在山海关阻挡着清军入关。多尔衮随即做出决定,招降吴三桂,让吴三桂相助清军剿灭李自成。可以说清廷封吴三桂为异姓王,是被当时的形势所逼。入关时的吴三桂和清廷,彼此是相互利用的关系。清廷许诺封吴三桂为异姓王,作为回报吴三桂要为清廷出力剿灭李自成的叛军。康熙亲政后想要有一番作为,此时康熙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几个:一、裁撤三藩、二、和沙俄重新划定疆域,三、收复台湾、四、解决准噶尔边患。

时过境迁,康熙执政时,清廷首要打击的对象已经不再是李自成,而是变成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咱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三藩没有起兵作乱,康熙敢在内患未除的情况下,对台湾和噶尔丹用兵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只有吴三桂三人身死,才能让康熙安心解决外部隐患。

因此编者觉得,即使吴三桂不起兵反叛清廷,康熙也不会让他善终。康熙决定裁撤三藩之初,孝庄曾建议康熙,不要对吴三桂轻易用兵。等到吴三桂自然老死的那一天,三藩之患自然会解除。不想急于有番作为的康熙,提前表露了裁撤三藩的态度。随即尚可喜先一步上奏康熙请求撤藩。尚可喜的上奏,其实是三人事先商量好的。三人是想借此举,来试探康熙对三藩的态度。康熙同意尚可喜的奏请后不久,三藩先后起兵反叛清廷{此时起兵叛乱的是夺了父亲权力的尚之信}。

吴三桂背叛清廷时的主动权,其实已经不在吴三桂手上,而是落在康熙手上。耿仲明{耿精忠的祖父}、尚可喜都曾是辽东汉人。最初二人投靠的对象是皮岛抗金总兵毛文龙{二人还曾是毛文龙的义子}。毛文龙被袁崇焕诛杀后,二人才选择投靠后金。可以说耿精忠、尚可喜二人效忠的对象一直就不是大明{忠于毛文龙},二人都很仇视大明。随之便可以说,二人比吴三桂和清廷的关系,要更近一些{吴三桂曾忠于大明}。

康熙第一个裁撤三藩的对象并不是吴三桂,而是尚可喜。深知唇亡齿寒道理的吴三桂、耿精忠,眼见康熙真的决心裁撤三藩,随即做出反应,起兵反叛清廷。眼见吴三桂二人已经起兵反叛,尚之信从父亲手中夺走广东军政大权后{尚可喜的藩地在吴三桂、耿精忠之间},随即也选择起兵反叛清廷。

对待关系更近的尚可喜,都能做出撤藩的决定,康熙自然就容不下貌合神离的吴三桂。因此便可以说,不管吴三桂起兵反叛与否,康熙早晚都会收拾吴三桂。即使吴三桂不起兵反叛清廷,康熙也不会让他善终。因为对于康熙而言,三藩是内部隐患,想要对外用兵{台湾、噶尔丹}就必须先解决内部隐患。吴三桂三人对康熙表现得越是顺从,康熙就越会担心,大清对外用兵时,三人会趁机反叛。只有三人身死,才能让康熙打消顾虑。

在清军和三藩还没有决出胜负时,尚之信就再度背叛了吴三桂,选择投靠清廷。当时康熙赦免了尚之信的死罪,准许他戴罪立功。不想吴三桂病逝,三藩之乱平定后不久,康熙就降旨处死了尚之信。公元1682年,已经投降清廷的耿精忠,也被康熙降旨处死。自此三藩之患彻底解决,康熙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对外用兵。可以说康熙在三藩之乱未平时,接受耿精忠、尚之信的投降是被形势所逼。如果吴三桂像耿精忠二人一样,也选择投降清廷,那么未来康熙也会找借口除掉吴三桂。康熙并非弑杀,他只是要一个内部稳定,对外用兵的大环境。吴三桂三人就是内部不稳定的因素,康熙又怎能容得下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