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朱棣攻进南京城 朱允炆到底失败在什么地方
中文名:朱棣(1360~1424)别称:明成祖,永乐大帝国籍:中国明朝民族:汉族出生地:应天(今江苏南京)出生日期:1360年5月2日(庚子年)逝世日期:1424年8月12日主要成就:编修《永乐大典》,经营东北;派郑和下西洋,占领安南,五征漠北代表作品:《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诗》在位时间:1402年至1424年庙号: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年号:永乐 陵墓:长陵前任:朱允炆(明惠宗)继任:朱高炽(明仁宗)
中文名:朱允炆(公元1377年~?)别称:建文帝、明惠宗、明惠帝国籍:明朝民族:汉族出生地:京师(今南京)出生日期:1377年12月5日(洪武十年)逝世日期:不详主要成就:建文新政平定叛乱、改革法制实行削藩在位时间: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庙号:惠宗谥号:让皇帝、惠皇帝年号:建文前任:朱元璋(明太祖)继任:朱棣(明成祖)
对靖难之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古史亭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靖难之役到底是什么样的?朱允炆最后为什么会败?
发生在明代初年的“靖难之役”,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一方面是占据绝对优势的明代中央力量,在建文帝朱允炆的带领下最终赔了一个底朝天,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另一方面是原本在所有人眼中都没有成功可能的燕王朱棣居然能够成功入主北京城,成为了明代历史的新开端,并且最终以“永乐大帝”的身份名留青史。这种近乎于离谱,且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先例的诡异事件,其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运行逻辑呢?
首先,之所以朱允炆会在全面优势的情况下输给朱棣,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朱允炆本身的政治才能和处理国家运行逻辑的头脑几近为零,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人不行什么都白搭”。很多今天的开始爱好者热衷于为朱允炆翻案,例如认为朱允炆是一个被黑的君主,他本身的才能或许没有很多人想得这么差,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朱允炆本身从来就没有被朱元璋当做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继承人,真正有可能继承明王朝统治权的是朱元璋的长子,懿文太子朱标。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朱允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政治操作和政治历练,而这就直接决定了朱允炆是没有实际政治操作经验的,而政治本身就是一门协调性极强的学问,本身没有经验,更没有任何对于实际事物的基本理解,突然成为了帝国的最高领导者,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三个字,“瞎指挥”,关于这点举一个例子就够了,那就是削藩,可以说朱允炆整个削藩的过程就是手足无措,对于明代的地方亲王力量既没有基本的怀柔方式更没有足够的武力压制,这种人如何能跟经验丰富的老油条朱棣相提并论呢?
其次,朱棣并没有遇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对手,朱元璋晚年,尤其是在朱允炆上位后,为了帮助朱允炆巩固天下,于是想了很多办法把一大批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老臣全部处理掉。例如蓝玉等人,这些人功劳很大,朱元璋认为朱允炆没有办法压制他们,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处理掉这些人确保明王朝在朱允炆的统治下不被颠覆,但是另一方面来看,这种行为也就带来了在面对朱棣反叛的时候,朱允炆根本没有办法有非常卓越的人才来抵抗朱棣。
朱棣本身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战场经验丰富,对战争的感知力非常敏锐,但是相反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到了朱允炆身上而非蒙古帝国身上,朱允炆是没有办法凭借自己去抗衡的,而这时候能有办法对付朱棣的人又被朱元璋全部干掉了,那么结果可想而知了,朱允炆凭自己是根本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解决自己叔叔的问题。也就等于是一个满级的玩家去打一个刚出新手村的初学者,这个碾压简直是没办法抵抗的,朱允炆纵然客观条件再好,也根本动用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