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本来可以消灭蜀国 曹丕为什么却坚持进攻东吴
中文名:曹丕(187~226)别名:魏文帝,曹子桓国籍:三国曹魏民族:汉族出生地:谯县(今安徽亳州)出生日期:187年冬(丁卯年)逝世日期:226年(丙午年)6月29日主要成就:代汉称帝,建立曹魏,大破羌胡,平定河西,复通西域,繁荣建安文学,开文学批评风气代表作品:《典论》、《燕歌行》、《寡妇诗》、《答临淄侯植诏》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世祖年号:黄初在位时间:220年12月10日——226年6月29日陵墓:首阳陵
还不知道:曹丕打东吴的读者,下面古史亭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国是一个混乱纷争的时代,三方阵营各自独立,相互交攻,每一方都有自己的优势,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统一,三国间的争斗还延续到了后代,刘备去世后,蜀国就交给刘禅,曹操去世后,他的接替者是曹丕。比起乐不思蜀的刘禅,曹丕要聪明睿智很多,但曹丕有一行为让人很疑惑,他本可以消灭蜀国,但却坚持进攻东吴,分析过原因后,人们才恍然大悟,称赞曹丕不愧是枭雄的后代,那么曹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公元220年发生了许多变故,这一年关羽被杀,曹操也与这一年去世,曹操去世后,曹丕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曹魏政权新的掌权者,曹丕继位后的一个举动让人不解,刘备在进攻东吴时曹丕并没有趁虚而入,入侵蜀国,而是去攻击东吴,其实曹丕这一举动是有一定道理的。
曹丕刚刚继位有许多问题仍待解决,内部有矛盾还有民乱,夷陵战争的两方是蜀吴两国,在这场战争中刘备大意疏敌,小看了陆逊,之后刘备战败,此次战败消耗了蜀国国力,最终也没能战胜,蜀国在夷陵之战之中元气受损,不仅损失了大量兵力,还一连失去了许多位大将。
此时魏国出现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应当趁这个时机去攻打蜀国,而另一派则认为不应先攻打蜀国,而应该先去讨伐吴国,刘备征讨吴国时,三国之间保留着一种莫名的平衡,在和吴国作战时,蜀国也分了心思在时刻提防着魏国,生怕魏国趁虚而入,诸葛亮命魏延随时提防曹丕的进攻,如果在这个时候曹丕袭击蜀国,蜀国必有动作,吴蜀两国极有可能会迅速达成协议暂时休战,一同对抗魏国,毕竟吴国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蜀国一旦覆灭,魏国下一个消灭的就将是吴国,那么吴国肯定也就不保。
考虑到这点,所以曹丕并没有着急慌忙的进攻蜀国,而是执意去攻击吴国,三国之间任意一国都不能确保有足够的实力去打败另外两个国家,独占鳌头,但令三国讨论者谁也没料想不到的是,最后统一三国的竟然是司马家族,魏蜀吴之间纠缠斗争多年,最后谁也没有得到最后的胜利,反而是司马家族坐拥江山,是最后真正的胜利者,这一结果让人不禁感叹,司马懿应该是三国时期最不容忽视,最值得大家注意的人物,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