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最早股民蒋介石:炒股为何成其一生的心灵伤疤?

  中国股票市场形成较晚,但蒋介石却是最早一批入市者之一。

  大概在1916年,深谙西方经营之道的孙中山先生为了筹措革命经费,派朱执信写了一份申请书交给“北洋政府”农商部。申请在上海创设证券物品交易所,经营证券、花纱、金银、杂粮、皮毛等,资金总额定为当时国币500万元。

  为“革命”入市

  对于孙中山的要求,“北洋政府”心有余悸,致使孙中山的呈文没有被批准。这件事情就此搁置下来,孙中山也没有再继承争取。

  这时,在政治上尚不得要领、经济上也非常拮据的蒋介石,对商道表现出异乎平常的热情。他决定利用孙中山呈文的思路,着手办理交易所。为此,他与日本某政党介绍的企业代表协商,初步形成了关于开办交易所的详细办法。

  首先,蒋介石等人在上海组织了一个名叫“协进社”的秘密社团,由之出面详细进行组织谋划工作;其次是聘请江浙财阀虞洽卿、赵家艺、盛丕华、洪承祁等人为该组织社员,以扩大力量;最后又由虞洽卿等再和当时上海工商界中知名人士温宗尧、闻兰亭、李云书、张澹如、沈润挹、吴耀庭、顾文耀等共任发起人,草具文书,提出申请,并递交给北京的农商部,申请创设“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

  正在蒋介石、虞洽卿等人积极筹备之时,此事被南通商界巨擘张謇所探悉。他立刻通电反对,使得这些筹办者感到颇为惊诧。因为张謇也要搞交易所,双方闹得不可开交。此时精明的日商已于1919年在上海日领事馆注册,在上海租界三马路开办了“取引所”(即交易所)。

  蒋介石、虞洽卿便以抵制取引所为借口,电请农商部迅速批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在上海,蒋介石等人也秘密展开活动,试图先发制人。在他们的游说下,沪海道尹某只好打了一个密电给北京:关于虞洽卿申请创办交易所一案如再不批准,他们将在租界内先行交易,如地方官厅予以封闭,反会使日商取得专利。

  这时的北京政权为直系军阀所控制,曹锟、吴佩孚不愿日本人以任何方式介入中国事务。于是,以股票为龙头的第一家综合交易所被批准。

  开张即套牢

  蒋介石、陈果夫、戴季陶等人成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创办人,也是经纪人,牌号是“茂新号”。茂新号只是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经纪机构之一,由于财力有限,他们不是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股东,而是该交易所经纪机构恒泰号的股东。

  茂新号的营业范围,表面上是代客买卖各种证券及棉纱,资本总额银币35000元,每股1000元,分为35股。股东共有17人,但由于各种原因,合同中多不用真名。

  股东中的“蒋伟记”就是蒋介石的代号。在合同上各股东都在自己的名下盖章,只有蒋介石没有盖章,仅在“蒋伟记”名下签了“中正”的名字。蒋介石在其中占了4股。他的4000元股本,是由张静江替他代交的。

  投机舞台搭好了,蒋介石等人自然干起了在交易所的市场上“抢帽子”的投机游戏,纠伙联群、操纵市场。

  1920年2月1日,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宣告成立,共计股东572户,10万股。蒋介石和陈果夫等以友爱公司的名义购买了400股。

  他在6月3日的日记中记录了此事:“拟与果夫订定友爱公司资本共银五千圆,先由中正全部垫付。先购上海物品证券交易所四百股为基本。定为十股。丰镐房七股,果夫、夫、干夫各约一股,推定果夫为义务经理。”

  7月1日,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幕。在当时,交易所的买卖是由经纪人经手代办的。经纪人在交易所中缴足相称的保证金,在市场代理客商买卖货物,以取得相应的佣金。

  当天的《申报》刊登了这样一则广告:“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五四号经纪人陈果夫,鄙人代客买卖证券、棉花、如承委托,竭诚欢迎。事务所四川北路1号3楼80室。电话:交易所54号。”

  关于此事,陈果夫回忆说:“蒋(介石)先生就要我和朱守梅(孔扬)兄,及周枕琴(骏彦)先生、赵林士先生等商量,组织第五十四号经纪人号,名茂新,做棉花、证券两种生意,推我做总经理,守梅兄做协理。”

  蒋介石的日记里记录了这几天奔波忙碌的身影和忐忑不安的心情:

  7月5日:“今日为组织茂新公司及买卖股票事,颇费经营踌躇也,晚间不能安眠。”

  7月6日:“晚在寓商量茂新公司组织法。”

  7月7日:“到茂新及冶诚处。”

  孰料茂新号开业不利,蒋介石首战告亏。6月25日,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股票上市预演,每股收盘价29.9元。7月4日,收盘价达到42元。就是在这个价位,朱守梅替蒋介石买进了。

  闻听此讯,蒋捶胸顿足:“益钦来舍,知上交所股票涨至四十二元,甚惊骇。即往茂新处访友梅,乃悉前托代买股票,均四十二元之价购入,不胜忧虑。初做生意者不可靠也。果夫来会,其形容甚悲伤,甚至含泪而诉,乃至其不能做生意也。”

  几天之后,股票价格忽然下跌,蒋介石更加恐慌,“接果夫电,悉上交股票大落,亏本至七千余元,乃知生涯不易做,而为果夫、守梅所害,亦一大半。星象家谓我五、六月运气不好,果应其言,亦甚奇也。”

  一生的心灵伤疤

  蒋介石、陈果夫等人在交易所内的经纪人活动,历时近两年。据陈果夫回忆,起初,茂新号开市大亏,经营的第一天就亏本1700元。但陈果夫头脑灵活,随机应变,很快就扭亏为盈。由于交易所的股票上涨很快,每股的价格由30元涨至120元,不到一年的时间,茂新号就赚了几十万元。

  在证券交易所的这段不寻常的日子里,蒋介石与陈果夫的情谊和感情又深了一层。陈果夫和戴季陶、张静江等人,以后都成了蒋介石统治集团的核心分子。

  茂新号所赚的钱,一部分作为革命党人的活动经费,资助孙中山的护法革命,还常常寄钱给革命烈士的遗孤;一部分被蒋介石、陈果夫等人在上海挥霍掉了。陈果夫资助其弟陈立夫留学的资金,蒋介石纳姚冶诚为妾以及后来和陈洁如结婚的费用,大多出自于此。

  可是,好景不长,茂新号在开办之后的第3年,风潮突起,累算之后,还亏欠交易所60多万元。

  事隔40年,1961年,陈果夫的弟弟陈立夫在美国计划延请作家撰写回忆录。“驻美国全权大使”叶公超在一次酒宴场合公然建议陈立夫,“应将蒋介石当年在上海经营交易所如何失败写进回忆录,才有意义。”

  叶公超讲的这段牢骚话,被国民党特务传回台北,密呈蒋介石,成为叶公超下台的导火线。从这一事件看来,蒋介石早年命陈果夫等人在上海炒股票的旧事,在蒋介石心中,委实是一桩不光彩的往事,旧事重提,无异揭其疮疤,蒋介石岂会善罢干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故事亭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